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宁夏残联信息2025年第8期

稿件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发布时间: 2025-09-06 字体: [][][]

  :扶残助残乡风文明实践“积分制”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机制,自试点启动以来,各地残联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勇于探索创新,有效拓宽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提升了助残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社会氛围。其中,金凤区残联、利通区残联因地制宜,探索实践以“积分制”为核心的扶残助残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现将两地工作经验作法转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以爱为翼,共筑金凤区残疾人幸福新篇

  在扶残助残的实践中,金凤区残疾人爱心助残超市坚持“多方协作、精准帮扶”,以实实在在的物资支持为残疾人排忧解难,聚焦就业增收与社会参与,为残疾人供给就业岗位、志愿者积分兑换等系列服务,搭建起残疾人与社会的桥梁。现将金凤区残联在爱心助残超市建设中的典型经验做法介绍如下。

  一、多方聚力,协同推进,构建助残服务新格局。

  爱心超市的高效运转,得益于政府主导、社区联动、社会参与的多方协作机制。各方力量犹如精密齿轮,协同运转,为超市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共同奏响了一曲扶残助残的和谐乐章。

  (一)残联主导:政策资源双驱动,拓展助残新路径

  金凤区残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的关键作用,主导制定超市运营规范,精准链接爱心企业捐赠物资、对接就业资源,搭建起企业与残疾人之间的爱心桥梁。同时,提供资金支持用于场地维护和服务升级,确保超市的服务方向与残疾人需求契合,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社区助力:需求服务零距离,搭建助残连心桥

  社区基层组织(即:金地花园社区)作为“前沿阵地”,积极履行职责,深入摸排辖区残疾人底数,精准收集他们的实际需求。协助超市开展政策宣传和服务落地工作,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通过这些方式,真正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让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就在身边。

  (三)专业运营:精细管理提效能,打造助残新标杆

  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超市的日常运营管理,涵盖岗位开发、志愿者管理、积分体系搭建等多个方面。他们以专业的素养和精细的管理,精心雕琢着超市的每个环节,提升服务效率,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精准投放,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超市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四)社会参与:多元助力共前行,汇聚助残力量

  爱心企业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爱心助残行动,捐赠物资、提供就业岗位培训、赞助积分兑换礼品等。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良好助残生态,在社会的关爱与支持下,爱心超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残疾人温暖的港湾。

  二、就业赋能,增收致富,提升残疾人获得感。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是爱心超市的核心使命。超市结合残疾人身体条件与技能特点,精准开发就业岗位,助力他们实现“就业增收、自我价值”的双重目标,开启崭新的人生征程。

  (一)超市岗位:稳定就业暖人心,家门口的幸福港湾

  超市内设置物资整理员、导购员、信息登记员等固定岗位,优先录用辖区内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未来,金凤区残联将在两镇六街道建设运营8个爱心助残超市,辐射带动40~50位残疾人就业。这些岗位工作时间灵活、强度适中,让残疾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稳定就业。

  (二)技能对接:外部岗位展风采,技能提升促融入

  联合第三方机构与爱心企业,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如手工编织、包装加工、线上客服等,培训合格后,推荐残疾人至合作企业从事居家就业或灵活就业岗位。例如,与手工制品企业合作,将原材料分发至残疾人手中,成品由超市统一回收销售,形成“培训-就业-增收”的闭环。通过这种方式,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

  (三)创业支持:自主发展添动力,创业梦想照现实

  对有创业意愿的残疾人,超市提供场地支持、创业指导和资源对接服务。鼓励他们依托超市平台开展小型零售、手工作品售卖等创业项目。在这里,残疾人的创业梦想不再遥远,他们能够在超市的支持下,迈出创业的步伐,激发创业热情,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实现从就业到创业的跨越。

  三、积分激励,打造爱心服务“循环链”:积分赋能,激发助残新活力

  为激发社会助残热情,超市创新推出“志愿者积分兑换”机制,这一机制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循环链,让志愿服务有记录、有回馈,形成“奉献-认可-再奉献”的良性循环,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助残服务的积极性。

  (一)积分获取:透明记录促参与,志愿服务有印记

  优化积分获取方式,志愿者参与爱心超市的物资整理、助残帮扶、技能培训助教、上门探访等志愿服务后,根据服务时长和内容获得相应积分(如:志愿服务1小时可兑换10积分)。积分记录实时录入系统,确保公开透明。这种透明的记录方式,让志愿者的每一份付出都得到认可,激发了志愿者的积极性,让更多人愿意投身到助残事业中来。

  (二)积分兑换:多元权益增价值,爱心传递再升级

  增值积分兑换权益,志愿者可凭积分在超市兑换实用物资(如米、面、油、日用品等),或兑换服务权益(如免费技能培训名额、公益活动优先参与权等)。部分积分还可转赠给辖区残疾人,帮助他们兑换所需物资,让爱心在传递中不断增值。这种多元化的兑换方式,不仅让志愿者感受到了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也让残疾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进一步促进了爱心的传递和升级。

  (三)团队建设:专业凝聚强服务,志愿力量筑长城

  通过积分激励机制,超市吸引了一批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包括社区居民、学生、企业员工等。他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志愿力量。超市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提升服务专业性,同时通过表彰优秀志愿者、举办团建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在专业的培训和良好的团队氛围中,志愿者们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使志愿服务成为常态,为残疾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成效斐然,绘就扶残助残“暖心卷”:硕果累累,书写幸福新篇章


  金凤区残疾人爱心助残超市通过多方协作、就业帮扶与积分兑换等举措,成为辖区残疾人信赖的“暖心驿站”。

  (一)就业扶持:生活压力有效缓解,自立自强展新颜

  截至目前,金凤区残疾人爱心助残超市(金地花园社区店)超市已解决2位残疾人就业,计划将为5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从依赖救助到自立自强的转变。

  (二)技能提升:社会参与更积极,融入社会谱新曲

  计划开展多场次技能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培训,残疾人不仅可以学到实用的技能,还能拓宽视野,提升了社会参与感。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谱写社会和谐的美好乐章。

  (三)志愿奉献:爱心力量共汇聚,社会风尚树新标

  金凤区残疾人爱心助残超市(金地花园社区店)志愿者服务时长累计超千小时,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如同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残疾人的心田。他们的行动感染了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扶残助残的行列中来,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


  “积分制”管理探索出一条残疾人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新路径

  近年来,利通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及对残疾人事业发展重要论述精神,以破解残疾人社会参与度低、扶残助残力量分散等问题为导向,创新推行“扶残助残+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小积分”激活社会参与热情、凝聚助残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残疾人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新路径。现将主要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搭建“积分平台”筑牢基础。以党建为引领,利通区残联党支部联合区直机关工委、各乡镇党委,在积分制基础较好的村(社区)率先试点,先后在金星镇金花园社区、上桥镇中华中心村“尚之学忘忧草残疾人之家”等场所建成扶残助残“积分超市”,将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残疾人之家建设、辅助性就业等深度融合,筑牢“积分平台”基础。成立以利通区残联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各村(社区)、尚之学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积分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积分制的制定、落实、审核等工作,形成“党建引领、机构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切实推动工作责任制落实。

  (二)细化制度,规范“积分管理”明确路径。明确积分对象与内容,将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等纳入积分范围,设置个人积分(激励币、奋斗币、感恩币、励志币、幸福币、鼓励币 6类)和团体积分两类,涵盖政策宣传、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资源回收等20余项具体内容。例如,残疾人参加康复训练1次积1分,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1次积5分;企业捐赠物资5000元以上积500分。规范运行与兑换机制,建立积分信息发布平台,每周发布活动招募、岗位需求等信息,参与者通过平台报名,由专人统计任务完成情况;每月公示积分状况,实行“币物挂钩”兑换,积分可随时或累计兑换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及残疾人手工制品,全年积分前三名还可获年终鼓励奖。

  (三)双向激励,激活“参与活力”形成闭环。创新“服务—积分—激励—再服务”良性循环模式。志愿者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可积累积分,残疾人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宣传政策、手工制作、资源回收)也能获得积分,双方凭积分兑换物资,改变过去“单向服务”模式,激发参与积极性。同时,结合 “月度之星”“服务之星”等评选,在公示栏“亮名亮相”,以“物质+精神”双重激励,推动“助残”与“自助”相互促进。

  (四)资源再生,联动“就业增收”赋能增效。打造“三点融合”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在50多个居民小区设“再生资源回收驿站”,安置残疾人负责分拣、称重;建立“积分兑换点”,对接230多家机关事业单位和20多所学校,实行“3公斤可回收物兑换1积分”机制(其中1公斤用于残疾人工资保障,1公斤用于残疾人之家发展,1公斤用于积分兑换);设置50余处“流动资源回收箱”,由残疾人员工定期回收。同步成立“镜子伙伴团队”,鼓励残疾人互助帮扶,既解决了22名残疾人及家庭就业问题,实现月收入 500-2000元,又推动资源再生利用,实现“就业增收+生态环保”双赢。

  二、工作成效

  (一)社会参与度显著提升。积分制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积分兑换活动180余场次,7600余人次参与志愿服务,兑换各类物品5800余件;团体单位回收再生资源13万公斤以上,兑换积分4万余分,230余家企事业单位、20所学校等通过资源回收、购买残疾人制品等方式参与,形成“全民助残”的浓厚氛围。上桥镇中华中心村居民王叔叔说:“以前总觉得帮残疾人是分外事,现在参与志愿服务能积分、兑奖品,大家积极性高多了”。

  (二)残疾人生活质量持续改善。通过积分制引导,17名残疾人在“积分超市”实现就业,22名残疾人通过再生资源回收项目增收,累计带动39名残疾人及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残疾人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技能培训、文体活动的比例提升了40%,“等靠要”思想明显转变,自强自立精神风貌日益凸显。

  (三)服务闭环初步形成。构建起了“政策宣传—志愿服务—获取积分—物资兑换—就业增收”的完整闭环,残疾人通过劳动获得积分与收入,志愿者通过服务获得回馈,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通过参与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爱心双向循环”。例如,残疾人马师傅通过参与再生资源回收,每月收入2000多元,还能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四)社会治理效能有效增强。积分制将扶残助残与乡风文明、基层治理结合,推动资源回收、政策宣传等工作规范化开展,50多个小区通过回收驿站实现可回收物高效处理,残疾人家庭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得到更多关注,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经验总结

  (一)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坚持党组织牵头、多部门联动,将积分制纳入基层党建重点工作,通过试点先行、资源整合,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为扶残助残工作提供坚强组织支撑。

  (二)积分制度是关键纽带。通过细化积分标准、规范兑换机制,让“无形服务”转化为“有形激励”,既明确了参与方向,又激发了残疾人内生动力和社会参与热情,实现“小积分”撬动 “大治理”。

  (三)就业增收是核心目标。将积分制与辅助性就业、资源回收等结合,既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问题,又让其通过劳动获得尊重与收入,从根本上提升生活质量,体现“授人以渔”的帮扶理念。

  (四)多方联动是重要支撑。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等多方资源,通过公益金补贴、物资捐赠、再生资源回收、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积分制提供物资保障与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助残” 的合力。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公网安备 64010602000567号   许可证号宁ICP备15001741号-1
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新昌东路208号   电话:0951-5668813
网站管理及技术支持: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宁夏新闻网)